83年的作文题目是看图写话题材的《找水》,82年是范仲淹的《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》,81年干脆是一个读后感!一个比一个简单。
燕大这几个人掌握了试卷的终审权,外加两篇阅读、大小作文,甚至还有一些语法题。
因此可以说语文试卷就是燕大的自留地。在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,朱德西为代表的燕大人统治了全国高考生的语文审美。
朱德西问道:“余老师,你是哪一年高考的?”
这几个人是中文系的王立嘉,古汉语教研室的蒋绍余,还有研究生院的朱德西。
全是燕大的教授,余切的同事。
历来全国高考各科试题的拟定都并不神秘,地点无一例外在京城,语文这一科尤其不神秘,主要由燕大这几个老教授来完成。其中王立嘉负责现代文阅读,蒋绍余负责文言文阅读,朱德西是语文考卷的总负责人,他有终审权。
“我是1983年,但是我之前还考了两次。”
另外两人立刻笑了:“你那两次也是朱德西教授来命题的,早知道我们能活着看到你来做我们的同事,朱教授肯定不会把作文题出那么简单,他肯定要出得再难一些。”
这么一说,余切依稀是感觉整个八十年代,高考语文试题难度在增加。尤其是作文这一栏。
好几年的作文题都是朱德西来出。
上面为了避免燕大小圈子舞弊,在命题组中还加入了四位中学组的教师,以及两个燕京师范大学的教授。
然而,高中教师怎么可能影响到燕大教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