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退朝!”
“臣等恭送皇上!”
……
“应天府背靠江南,地域富庶,方便至极。”
“但顺天府地处北方,离江南太远,其当地的赋税无法满足皇家和百官的需求,若再从江南转运,岂不是加重了我大明朝廷的负担?”
这时,工部侍郎说道:“现如今,郑和出海所需货物都还没有准备齐全,出海的大船也都还没有准备好木料,如此一来国库如何支撑?”
“加派赋税,夺百姓之财。为了补充空虚的国库,所以朝廷就加大了对平民的赋税,修建新都需要海量的木材。”
邹缉慷慨激昂的这一番话,让文臣们频频点头。
“不管是开采矿石、砍伐木料,还是营造宫室衙门,都需要无数的民夫来完成。朝廷对此只能加大对百姓的徭役,但大量的农夫被征发,这就使得田地荒芜,大大影响了粮食生产。”
徐增寿虽然是长在应天府,但他此时也是选择支持朱棣。
自己的亲姐夫,自己不支持谁支持?
“若是皇上将都城北迁,那必然会威震漠北。”
朱棣来回踱步,“满朝文武,朕能信任的,能为朕分忧的,还能有几人呢?”
“也就只有苏先生吧。”
但是今天是苏先生说的周末,自己再去打扰是不是不好?
“且不说前代定都于此,就说皇上由此靖难登基就是王气所在!”
赵王朱高燧也站了出来,“父皇,儿臣赞同迁都!”
“父皇得以承继天命,全靠的是燕地军民百姓众志成城的支持,所以顺天府才是龙兴之地!比这南京城强多了!”
离开大殿的朱棣,心情有一些烦躁。
本来都已经下定决心想要迁都的念头,这时候动摇了起来。
“谁才能为朕排忧解难?”
文武百官分站两列,激烈的争论不休。
朱棣听着听着也是十分乏累了。
“此事暂时搁置,日后再议吧。”
朱棣一动不动,就像是木雕一般。
这时候,他的心里也开始了激烈的斗争。
“修建广阔的皇城和六部的数十个衙门,占地何其广?土地从何处而来?自然是出自百姓之手!”
“再建国都,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啊!”
“匹夫之言!”翰林学士邹缉说道。
“迁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,致使国库空虚,其损耗无可计数。”
一向果断的永乐大帝这时候也踟蹰了起来。天禁杀的大明帝师:我在皇城支教那些年
黄淮踏出一步,“皇上,北方饱受战乱,贫瘠不堪,气候寒冷,多有不便!”
“江南富庶,利于生计,应天府人脉深厚,拥有天时地利。若是将大明的都城迁到顺天府,那就无异于将大明的中枢放在大漠敌人的眼皮子底下!”
“一旦外敌入侵,那我大明的中枢就首当其冲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