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外明河河外烟
——垂柳如丝,无需问经纬
柳外明河河外烟,丝丝缕缕复绵绵。一机经纬无交格,组织幽人慧眼前。
这首诗,也曾出现在文章的情节中,是傅山在康熙十七年被迫应博学宏词科起行之前,写给戴梦熊的。令君的意思就是县令,和戴梦熊身份吻合。另有一说,说此诗为傅山下江南时所作。综合诗意,我更倾向于前一种说法。
作为仁人志士,我不能逍遥自在,加上朝廷的催逼,我这病体又不能羁留在此,必须勉力上京。百姓处于苦难之中,犹如被烈日荼毒酷晒,但是我已经衰老不堪,也没能实现复明之志。北方的遗民纷纷出仕做官,南方深山中反清复明的义士也已经年迈。我此行若能生还故里,必定在汾水西岸山中隐居,了却残生,绝不仕清。
由于清政府的统治逐渐稳固,此时此刻的傅山,已经对反清复明的大业趋于失望,至少已经不再寄希望于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。年迈的他,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自己的操守,即使被迫入京,也和清廷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,不会入朝为官,若有幸回乡,也将隐居山林。
陀罗山以佛教经典命名,位于忻州城西北。山形挺秀,高出云表,巍峨磅礴,险峻异常,怪石嶙峋,悬崖欲坠,松柏繁茂,花草丛生。“陀罗孤松”被列为忻州古八景之首。
我没有机缘去领略东海和昆仑的盛景,只在这秋风中登上了陀罗山。色彩绚丽繁杂的山岩如同凝结的晴雪,形似菡萏的山峦草木茂盛,**漾着石波。我身穿崭新的缁衣却怀着书剑报国的志向,九州大地已经失去了旧封,让人不由得伤心落泪。在这桃源深处我应该学会太上忘情,但是作为隐士我依然多情地怀恋故国,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情。
知属仁人不自由
不娇柔做作,甘于寂寞,不求人知,不求理解,不求称颂,不求显耀。只是固执地坚持这自己的“坚贞有恒”,即使面对悲寒的命运,也依然保有如火的热情,不会轻易被摧折。孤芳自赏而又持之以恒,遗世独立而又渴慕知音,那种坚强而脆弱的坚持,就像那黄色的小花,凝寒绽放却又柔弱无依。
一生固守的苦节,没有同行相伴的知音,那种凄凉,不是孤独,而是人生的大寂寞。
<!--PAGE 10-->
<!--PAGE 9-->
那朵开在雪中的,寂寞的迎春花,正是傅山自己一生的写照。
健壮朴实的迎春花从不娇柔做作,一年到头也没有人去看顾它。它寂寞地开放在风雪严寒当中,那稀疏的花朵犹如黄色的梅花。主人家的春盘没有出彩之处,便把它插在盘中,瞬间便春意盎然。在酒的映照下,花朵的影子呈现出粲然的鹅黄色,但那花却缓缓飘落,凄绝如死,连善于鸣叫的黄鹂也震惊得噤口不鸣。寻常的花总是把浅陋的心境向人诉说,以博得人们的赏识,但这种花却将心事深深藏在心中,不会轻易与人言说。它既不会戴向丽人的发鬓,也不期望被文人墨客吟咏赞赏,这些对于它来说,都是一种玷污。它坚贞不屈,坚持始终,深藏不露,不求闻达,因此它的命运悲苦但感情炽烈,生命力顽强不会轻易凋零。它不愿意侧身于繁华世界,与那些被人豢养的娇花为伍,它这种品格只有我一个人敬重,天下之大,找不到其他的知音。
命寒情热亦奈死
——那年春天,最后的那朵黄花
仆皮迎春不作拿,常年谁复哥谷他。严寒落寞白雪里,稀疏开似黄梅花。主人春盘无彩胜,插向盘中春满饤。影映村酒鹅儿茸,朵零水饼鹂噤冰。凡花浅心向人输,此花之心深更无。不想丽人云鬓戴,不期墨客唫咏污。坚贞有恒正在此,命寒情热亦耐死。不厕繁华娇养群,独得我贵知音稀。
——宦海沉浮等闲事
表里山河属壮猷,驱驰无奈早簪投。九天麾盖军容使,十里莲塘仙侣舟。虎帐牙旗问府主,雁门画角动边愁,凥凥墨绶应停解,共道澄清辔且收。
——《送中丞吴公》
习仲是谁,金玉是谁,完全不可考,很可能是反清义士的化名。文中借褚仁的口,也描述了这样的情景,家中来来往往,都是些反清义士,就像样板戏中唱的那样:“我家的表叔数不清,没有大事不登门。”习仲、金玉与表叔是一样的,都是代称而已。
也有人认为习仲是薛宗周的化名,金玉是王如金的化名。如果是这样的话,此诗应该写于顺治五年到六年左右,姜瓖起义之前。
整首诗豪情万丈,宛若慷慨悲歌。
——不可明言的慷慨悲歌
绛帐谈经笑腐儒,雄州一马刷眉鬚。飞函灏气眸中冷,满纸悲歌耳后鸣。伯况春秋甘自节,仲连纵横漫须逋。白沟河上明秋月,任隔关山看未孤。
——《习仲出金玉远至即事代简》
东海西昆未得过,秋风吹客上陀罗。陆离云粉凝晴雪,菡萏峦蕤演石波。一撮缁新书剑卷,九原封旧涕洟多。桃源直处忘情士,处士多情奈若何。
——《间关上陀罗山二首》之一
这首诗,也是写于甲申国变之年的,据考证,是在这一年的五到八月之间。从缁衣和秋风两词来看,应该接近八月,此时傅山已经或即将正式加入道门。
——《崛围石磴》
这首诗描写的是崛围山的石阶。
崛围山位于太原市区西北,阳曲县境内。“崛围红叶”是晋阳古八景之首。山上有建于唐贞元二年的多福寺,寺中有“傅青主读书处”的石碑。多福寺之畔,傅山曾构筑一庵,名青羊庵,入清后改名霜红庵,这便是傅山文集《霜红龛集》的来历。霜红的意思是“霜打红花”,“红花”指代清朝,“霜雪”指代反清势力,这一点文中也有所提及。
绿云绿雾绿珊珊,冷浸幽人彻骨寒。嚼雪滩头松桦下,一峰青插半天看。
——《无题二首》
这两首诗看似写景,实则抒情,看似抒情,实则咏志。关键在“嚼雪滩头”四个字上,这四个字,说的是苏武出使匈奴,守节不辱的典故。“一峰青插半天看”说得是傅山自己,傅山字青主,在诗文中经常用“青峰”指代自己。傅山在诗中以苏武自勉,重申身在满清,心怀大明,矢志不渝之意。
王十朋,字龟龄,号梅溪,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,以名节闻名于世。
江万里,名临,字子远,号古心,万里是其出仕后的用名。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,国亡时毅然率一百多名家人投水殉国。
这一年,傅山六十一岁,已过耳顺之年,而顾炎武才五十出头,两个人志向相同,但心境已经有了区别。顾炎武依然是一腔热血,四处奔走,矢志抗清;而傅山却因为故友凋零,屡受挫折,转而倾向于向苏武一样,守节终生,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,在文化与思想层面和清廷抗争。但是,顾炎武的昂扬斗志,依然激起了傅山的少年血,他如此热情的赞颂顾炎武,也是给精神上给予反清志士的一种支持。
这首诗,是康熙初年傅山写给顾炎武的。顾炎武酬答傅山,也做了两首七律,就是文中注释出现过的《又酬傅处士次韵》。
顾炎武,字宁人。著名思想家、史学家、语言学家,与黄宗羲、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。和傅山过从甚密,有关这一点,文中也有不少情节涉及。
这首诗应该写于康熙五年,根据张穆的《顾谱》记载,这一年春天,“顾炎武自山东游太原,秀水朱彝尊客晋藩署,过访顾于东郊,南海屈大均亦自关中来会”。这里所说的“东郊”指的就是傅山的松庄寓所,当时顾炎武住在傅山家中近一个月之久。
明河畔垂柳如烟,丝丝缕缕的柳条绵绵密密。像是织机上没有相交的经纬,在隐士的慧眼前组织结构却如此分明。
这是一首充满镜头感的诗,首句是大远景,丝丝柔柳远远看去如雾如烟,次句镜头推至近景,丝丝缕缕十分分明。末两句是特写,以丝织物的组织结构做比喻,巧妙地写出了垂柳枝条垂而不交,轻盈如丝的曼妙姿态。
河山文物卷胡笳
最后这一句,很可能指的是顺治二年十月,定国大将军和硕豫亲王多铎灭李自成、福王,班师还京一事。
这首诗,是傅山羞耻心的集中体现,这种羞耻心,在历代爱国者身上都普遍存在。想要殉国,既不甘心,又没有立场,因为傅山并非明的官员,而只是一介生员,一介草民,若强要与国同殉,多少有些牵强。更何况傅山要以此有为之身,做有为之事,不能轻易赴死。但这“有为之事”又必须秘密进行,不能与天下人言说的,于是傅山只得以侍奉老母为理由,以“忠孝不能两全”去解释自己的行为,以博得表面上的内心安宁。
但在傅山的内心深处,那种挥之不去的羞耻心始终都在。尤其当反清复明大业每一次遇到挫折时,傅山的“同袍”们每一次撒手人寰时,那种深刻的羞耻心和厌世情绪,便会重新涌了上来。“吾辈有一毫逃死之心固害道,有一毫求死之心亦害道”,傅山的一生,始终被这种矛盾折磨着,没有片刻的安宁。
——草书《柳外明河河外烟》诗轴
这又是一首来自于傅山书法的诗,藏于山西博物院。
清丽脱俗的写景诗,配上汪洋恣肆的行草,尽显山林清气,隐逸风骨。
<!--PAGE 6-->
鉴于戴梦熊的官员身份,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傅山也通过这首诗,向朝廷表明了自己不会再发起和参与大规模武装反清活动,从某些方面讲,也是一种妥协。
这是一首极为矛盾而凄凉的诗,对“敌人”的承诺和妥协,抱定必死的决心,感慨大业未成以及坚守气节的誓言,种种信息混杂在一处,完全再现了傅山当时惋惜、愤懑以及无奈的心境。
——守节与妥协的矛盾心态
知属仁人不自由,病躯岂敢少淹留?民今病虐深红日,私念衰翁已白头。北阙五云纷出岫,南峤复剂遣高秋。此行若得生还里,汾水西岩老首邱。
——《与某令君》
甲申年的三个时间节点,对傅山的心境影响甚为巨大:三月,李自成攻占北京,崇祯帝殉国;五月,弘光政权建立;八月,正式入道,朱衣黄冠,立志反清复明。
纵观傅山甲申年间的诗作,三到五月之间,主基调是悲哀,五到八月之间,主基调是彷徨和厌世,到了八月之后,则坚定了反清之志,诗作中便隐隐带有杀伐之音。
这首诗,是傅山由太原返回忻州时,登陀罗山所作。
春盘:唐宋以后,立春之日有食春饼与生菜的习俗。饼与生菜以盘装之,即称为春盘。
这首诗,完全是“傅山进京”事件的一个总结。
主人暗喻清廷与康熙,凡花指的是那些仕清的明的遗民,而迎春花,指代的自然是傅山自己。春盘则是比喻博学宏词科。“影映村酒鹅儿茸,朵零水饼鹂噤冰”两句,声色俱备,惨烈凄绝,那花宁可萎落,也不愿为“主人”春盘增色。联想到傅山在午门前匍伏于地,誓死不肯屈膝的场景,让人更觉震撼。
——《迎春花》壬戌立春作
这首诗,是傅山七十七岁那年立春时创作的。
那一年,是清康熙二十一年(公元1682年),三藩平定,天下太平,康熙赐字琉球国王“中山世土”,大学士冯溥请老归里,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。盛世的大幕,正在徐徐拉开。而此时,傅山也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两年。一个时代终将落幕,另一个时代蓬勃兴起,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把一切旧时代的辉煌,碾压成车轮后滚滚的红尘。
中丞吴公指的是吴甡,关于吴甡,“三百年恩未敢谖”一节有介绍。
这首诗据考证写于崇祯十一年前后,吴甡仕途第二次低谷时期。这是一首送别诗,蕴含了傅山对吴甡罢官的惋惜和劝慰之情。
本文中引用作为回目的这句“十里莲塘仙侣舟”化用自杜甫《秋兴八首》中的“佳人拾翠春相问,仙侣同舟晚更移。”《秋兴八首》是傅山非常喜爱的一首诗,其书法作品常以其为题材。
我们笑那些在红色帐幕中空谈的腐儒难成大事,只有在雄关厉兵秣马才能洗雪遗民的亡国之耻。你信中的刚直悲壮之气激**着我的眼眸,将它们染上了肃杀的寒气,似乎有隐隐的悲歌,从纸上传递到我的耳中。我们要像春秋时期的伯况那样坚持操守,像战国时期的鲁仲连那样肩负使命。白沟河上的一轮秋月,照耀着你我,就像是大明在看顾着我们,纵使远隔关山也能让我感觉到吾道不孤。
这里所说的白沟,应该就是现在的白沟,北方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,当时也是康熙出巡时经常驻跸的一站。这一句貌似又暗示来信者在白沟地区有军事行动,这样看来,似乎又像是和宋谦起义有关了。
十里莲塘仙侣舟
这首诗创作时代背景不明,但明显可以看出和傅山的反清复明活动有关。
题目很长,很难念,但其实只要一断句,就明了了:“习仲出,金玉远至,即事代简”,意思就是说,习仲走了,金玉远道而来,我写了一首诗记载这件事以代替书简。最后四个字似乎在说这首诗是要作为书信,寄给另一个人看的,这样一来,这诗倒是颇具密信意味了。
<!--PAGE 8-->
文中提到的土堂村,也在崛围山。
这首诗明白晓畅,描绘了作者拾级登山的感受与崛围山的景致。“芒鞋拾级穿云鸟”一句,是此诗最精妙的一笔,将人物、行为、风景、动态都描述得鲜活灵动。
满纸悲歌耳后鸣
芒鞋拾级穿云鸟
——红花会潜藏的深山
石磴鸣筇戛磬微,松风轻拂菉琴徽。芒鞋拾级穿云鸟,一迳天西是崛围。
冷浸幽人彻骨寒
——守节不辱的誓言
老来无事可相关,饭后支笻沙草间。野鸟一双红蓼外,垂杨影里看西山。
这段时期,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:顾炎武住在傅山家,天大亮了还未起床,傅山便呼叫他说:“汀茫久矣!”顾炎武刚醒来,乍然没弄懂傅山的话,一时怔住了,问傅山何意。傅山说:“子平日好谈古音,今何忽自昧?”顾炎武一想也禁不住笑了起来。原来古音“天”字读作“汀”声;“明”字读作“茫”声,“汀茫”就是“天亮”。
满清入主中原,山河大地,故国文化尽被摧残,淹没在一片胡笳声中。幸好还有你这样学富五车的志士风尘仆仆奔走四方,传播文化和思想。我已经是方外之人,无法适应这异族统治的新世界,可是却有缘结识了你,虽是新知,宛若旧交,似乎多年之前便已经熟识。我惊异于你羽扇翩翩,运筹帷幄的奇谋良策,又仔细品味你充满反清思想的诗文作品。你的诗歌所吟诵的都是如宋代王十朋、江万里一样的仁人志士,相比之下,我的诗则如同枯槎一样粗俗浅陋。
<!--PAGE 7-->
——复明的基业,心灵的契合
河山文物卷胡笳,落落黄尘载五车。方外不娴新世界,眼中偏忍旧年家。乍惊白羽丹阳策,徐颌雕胡玉树花。诗咏十朋江万里,阁吾伧笔似枯槎。
——《晤言宁人先生还村途中叹息有诗》
桃源直处忘情士
<!--PAGE 5-->
——书剑报国一黄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