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孙弘对陛下有时还是很认可的,虽然很多时候陛下穷奢极欲、迷信方术、残暴无情、穷兵黩武、横征暴敛、望之不似人君,但撇开这些时候,陛下在开疆扩土,削弱王国、选拔人才上,要比孝文帝、孝景帝做的努力还要多。
孝子廉吏入朝,确实改善了大汉朝廷部分不良风气,但是,任何一项制度的诞生,往往伴随着舞弊,一郡之“孝廉”有固定名额,在这俗世里,官宦世家、王孙豪强的子弟总是比其他人更有机会占用任何名额,哪怕这些名额本来不是为他们而设。
举孝廉的权力在郡守手中,只要稍稍松动,就可以用此权力去换取世家的人脉、豪强的厚谢。
当然,孝在廉上,不举孝,是要被问罪下狱的,不察廉,只是罢官。
这么多年来,大量孝、廉之人凭此登堂入室,举孝廉逐渐成为大汉最重要的人才举荐制度。
包括老相国,也是因为对后母十分孝顺的大孝子形象,得以被地方三番五次推举,于元光五年时重登殿堂,才有了今日拜相封侯。
其次,朝廷弘扬道德看上去是一件很正常之事,然而过犹不及,过分提倡道德,一方面容易催生虚伪,另一方面会制造层出不穷的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请收藏本站:
转眼经年,公孙弘想起过往,没有多少唏嘘,举孝廉制度之所以重要,是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基层和平民入仕晋升的有效通道。
在举孝廉制度以前,大汉县令以上的官员,基本都被官员世家和地方豪族所垄断,在举孝廉制度产生后,相当于多开辟了一条人才选拔之路,能让最基层的“积行之君子”也有机会浮出水面,为天子所用。
同时,树立“孝”“廉”道德标准,可以达到扬善的教化作用,让黎民百姓看到向善的现实好处,自然心羡而效仿,“所以化元元,移风易俗也”。